健康调养 转发刘明武先生写的《太阳与中医》
365站群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月太阳历与《黄帝内经》 继续阅读获取更多奖励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第九章 十二月太阳历与《黄帝内经》 不懂十二月太阳历,根本无法进入《黄帝内经》这座文化圣殿。十二月太阳历,产生太阳观测之下。 太阳观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多种观测方法。立竿测影,是中华先贤最终的选择。 本文这里,以立竿测影的方法为基准,介绍十二月太阳历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四时 春夏秋冬四时,源于十二月太阳历。春夏秋冬四时,是《黄帝内经》论证问题的重要依据。 一、四时的确定 观天文以确定春夏秋冬四时,中华先贤采用了多种方法:观测太阳;观测北斗;观测二十八星宿。 (一)立竿测影,确定四时 春夏秋冬四时,确定于日影之下,这种方法是由《周髀算经》记载的。《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告诉后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于中午的日影之下。 《周髀算经》告诉后人,四时的本源在太阳。 (二)斗柄循环,确定四时 以斗柄四个指向确定四时,这种方法是由《鹖冠子》记载的。 《鹖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鹖冠子》告诉后人,北斗星斗柄的指向,同样可以确定四时。 (三)黄昏中星,确定四时 所谓“黄昏中星”,就是黄昏时分,二十八星宿中的某一宿出现在南中天(头顶上)。以黄昏中星确定四时,这种方法是由《尧典》记载的。 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4个节令,《尚书·尧典》中的坐标是两种天文现象:一是太阳;一是二十八星宿。观测太阳,观测的是日出方位。观测中星,观测的是二十八星宿。这里仅介绍“黄昏中星”,请看原文: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 日,白昼也。宵,黑夜也。 日中,昼夜平均也,这一天是春分。 日永,昼长夜短也,这一天是夏至。 宵中,夜昼均分也,这一天是秋分。 日短,夜长昼短也,这一天是冬至。 春分秋分,昼夜长度平均。夏至冬至,昼夜长度偏颇。 星鸟即二十八星宿的南方朱雀七宿。 星火即二十八星宿的东方青龙七宿。 星虚即二十八星宿的北方玄武七宿。 星昴即二十八星宿的西方白虎七宿。 星鸟、星火、星虚、星昴,黄昏时节出现在南中天的这四颗标志星,是界定四大节令的标志星。 观象,白天观太阳,夜间观星宿。太阳与二十八星宿两个坐标,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个重要节令。仲春即春分,仲夏即夏至,仲秋即秋分,仲冬即冬至。 太阳可以确定四时,北斗斗柄可以确定四时,二十八星宿同样可以确定四时,总之,四时是由天文决定的,首先是由太阳决定的。 二、四时在《黄帝内经》之外 《黄帝内经》之外的部部经典都有关于四时的经典论断,先秦诸子子子都有重视四时的格言,了解这些,有助于理解《黄帝内经》为什么会以四时为依据论证问题。下面选录三十条中华元典与先秦诸子中的经典论断与格言,供读者鉴赏。 《易经·乾文言》:“与四时合其序。” 《易经·系辞上》:“变通配四时。” 《易经·系辞上》:“变通莫大乎四时。” 《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 《周礼·天官》:“四时皆有疠疾。” 《逸周书·武顺》:“天有四时,不时曰凶。” 《逸周书·周月解》:“凡四时成岁,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逸周书·周月解》:“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 《周髀算经·盖天模型》:“凡日月运行,四极之道。……故曰运行处极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极东,东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极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极西,西方日中,东方夜半。凡此四方者,天地四极四和。昼夜易处,加四时相及。然其阴阳所终,冬夏所极,皆若一也。” 《黄帝四经·国次》:“天地无私,四时不息。” 《黄帝四经·四度》:“日月星辰之期,四时之度。” 《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 《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 《礼记·聘礼》:“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 《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管子·四时》:“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 《管子·四时》:“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孙子·兵势》:“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尸子·君治》:“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谓之神。” 《文子·道原》:“和阴阳,节四时,调五行,润乎草木。” 《文子·道原》:“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 《庄子·在宥》:“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 《庄子·在宥》:“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 《庄子·天道》:“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 《鹖冠子·王斧》:“天用四时,地用五行。” 《鹖冠子·王斧》:“天始于元,地始于朔,四时始于历。” 《吕氏春秋·去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吕氏春秋·圆道》:“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 《吕氏春秋·明理》:“寒暑则不当,阴阳失次,四时易节,人民淫烁不固,禽兽胎消不殖,草木庳小不滋,五谷萎败不成。”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 看到这三十条关于四时的论断与格言,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其一,思路与方法问题。部部经典谈四时,直接说明的是:部部经典皆重视四时;间接说明的是:部部经典的创造者所受的教育是天文历法的教育,首先是太阳历的教育。子子谈四时,直接说明的是:先秦诸子皆重视四时;间接说明的是:先秦诸子所受的教育是天文历法的教育,首先是太阳历的教育。以天文论人文,是部部经典论证问题的思路;“以太阳论之”,是先秦诸子论证问题的方法。 其二,人天关系问题。人序必须合于四时之序,人则必须合于自然法则,是“应该如此,必须如此,不容商量”的原则。人天关系,是和谐关系。人天和谐关系,首先是和谐于太阳法则,是不是部部经典谈四时,先秦诸子子子谈四时的奥秘所在?! 其三,地球与太阳的动态对应关系。四时的界定,一界定在日影下,二界定在斗柄指向中,三界定在黄昏时节出现在南中天的二十八星宿的某一宿,不同的界定,一个结论:四时界定在地球与天文的对应关系中。 中华先贤还有一个认识,即“日游四极”。《周髀算经·盖天模型》所谈的“日游四极”,实际上是地球公转的四个极限。东西南北,四个极限。地游四极,球体的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地游北极,北方日中,南方夜半。 地游东极,东方日中,西方夜半。 地游南极,南方日中,北方夜半。 地游西极,西方日中,东方夜半。 地游四极的四个极点,区分出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令;地球自转向日面与背日面,有了白昼黑夜之分。地球公转决定着寒暑,寒暑即周岁的阴阳。地球自转决定着昼夜,昼夜即周日的阴阳。 四时阴阳,源于太阳与地球的对应关系,源于地球与太阳的动态对应关系。明白了《周髀算经·盖天模型》中的四时阴阳,再明白了《周髀算经·天体测量》中的四时阴阳,毫无疑问,会有助于理解《黄帝内经》。 其四,抽象与归纳。一昼一夜,为一阴一阳。一寒一暑,为一阴一阳。一阴一阳,源于从天文到人文的归纳,源于从天文到人文的抽象。 其五,形影关系。春秋冬夏,太阳决定四时。风雨霜露,四时决定四种天气。天文与天气,如影随形。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决定着万物的四种状态。天文与物候,如影随形。 四时之下,人体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素问·阴阳别论》)一时有一时之脉象,四时有四时之脉象。天体变化与人体变化,如影随形。 其六,人德的参照坐标。大道行矣,天下为公。儒家文化,推崇大公无私。大公无私的参照坐标在何处?在天地在日月。“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四时无私行。”是《礼记》与《吕氏春秋》记载的“四无私”。天德无私,地德无私,日月之德无私,四时之德无私,“四无私”之中两处涉及太阳。人德应该合于天德,是不是隐含有太阳法则?! 其七,人礼的参照坐标。儒家讲礼!但是,礼并不是出于儒家,而是出于阴阳四时,归根结底,礼仪之礼出于太阳。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往来”之说的参照坐标在何处?在日月在寒暑。《易经·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礼仪之礼,相关于太阳,相关于月亮,相关于四时。 其八,异常即病因。天气异常与万物异常,天气异常与人体异常。寒寒暑热,是正常的自然之序。寒期不寒,暑期不热,是自然之序的异常。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正常的自然之序。春不温夏不热秋不凉冬不寒,是自然之序的异常。正常的自然之序,有万物的正常,有人体的正常。自然之序的异常,有万物的异常,有人体的异常。异常即病因!异常之气候,病因也,疾病之因也,疫病之因也。气候的异常,异常的气候,是疾病疫病的总根源。这一认识,是孔子的认识,是庄子的认识,是杂家的认识,也是《黄帝内经》的认识。 其九,系统中的独立体。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形式上似乎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独立体,实际上是相互联系、无限循环的整体。太阳回归的总长度一分为二即一寒一暑。一寒一暑即一阴一阳。太阳回归的总长度一分为四即春夏秋冬四时,一分为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一分为六即风暑火湿燥寒六气,不同的名称表达的是同一个体系——太阳回归之法则。 需要特别关注两个论断:一是孔夫子的“播五行于四时”;二是鹖冠子的“天用四时,地用五行”。孔夫子的话,讲五行历被四时历所继承所融合。彝族的“五弟兄分家”的故事与“罡煞图”所表达就是“播五行于四时”。鹖冠子的话,讲历用春夏秋冬四时,而空间用东西南北中五方。在《黄帝内经》中,凡是谈四时的地方,一定会出现与五方的对应。时空一体,是十月太阳历所建立起的时空观。以时间为本,以空间为本,简言之,以时空为本,是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精髓。一定要记住的是:从部部经典到先秦诸子,谈时间一定不会忘记空间,谈四时一定不会忘记五方。 崇尚四时,崇尚太阳法则,是部部经典的基本立场。崇尚四时,崇尚太阳法则,高度重视气候的异常变化,是先秦诸子的基本立场。明白了“这两个”基本立场,再看《黄帝内经》中的“以四时论之”,就会轻松愉快了。 三、四时在《黄帝内经》中 春夏秋冬四时,是《黄帝内经》论证问题的重要依据。 四时可以论气候! 四时可以论物候! 四时可以论脉象! 四时可以论五脏! 四时可以论疾病! 四时可以论针刺! 四时可以论养生! …… “以四时论之”,在《黄帝内经》中,有专题之论,有分别之论。简要介绍如下: (一)关于四时的专题之论 《素问》第四篇为《金匮真言论》。四气者,四时也。四时,对应着五方。《金匮真言论》以时空为主线将五方、五色、五脏、五官、五谷、五畜、五音、五数联系到一起。明白了《金匮真言论》中的四时五方一体而论时空观,就明白了《黄帝内经》论证问题的论证方式。时间空间相互联系,万物之间相互联系,人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相互联系,自然而然的自然组合,体现在下面这段文字之中: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