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分享 伤寒论第161条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161条: 365建站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旋复代赭汤方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石主之。 大邪虽解,以曾发汗吐下,胃气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旋复代猪石汤,降虚气而和胃。旋复代精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 味咸温 人参一两 味甘温 生姜五两 切 味辛温 半夏半升洗 味辛温 代赭石一两 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 甘温 甘草三两炙 味甘平 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之威,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解,谓大邪已散也。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正气未复,胃气尚弱而伏饮为逆也。旋复半夏,调饮以消痞顿;人参甘草,养正以益新虚;代赭以镇坠其嘴气;姜枣以调和其脾胃。然则七物者,养正散余邪之要用也。 喻嘉言《尚论篇》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此亦伏饮为逆,但因胃气亏损,故用法以养正而兼散余邪,大意重在噫气不除上。既心下痞硬,更加噫气不除,则胃气上逆,全不下行,有升无降。所谓弦绝者,其声嘶;土败者,其声哕也。故用代赭领人参下行,以镇安其逆气,微加散邪涤饮,而痞自开耳。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此言中焦之主中胃也。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谓表里之病气已除。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中胃之不和也。夫中焦之气并胃中,中焦不和,上下皆痞,故以旋覆代赭汤主之。旋覆花主旋转其逆气以下行,代赭石主解心下之痞结,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焦之正气,生姜、半夏宣中胃之逆气,中焦和而上下通矣。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伤寒发汗,则在表之邪已解;若吐若下,则中下之邪已解;而心下仍痞硬,噫气不除者,此因汗吐下后,中气伤而虚气上逆也。旋覆代赭汤主之。旋覆花主治结气,有旋转覆下之功,故能解否塞之气;代赭石之重以镇气逆;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中气;半夏亦所以旋转而散逆者也。 按:旋覆花乃肺金之药,肺属金天而主气,旋覆能旋转肺气,故以命名。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伤寒发汗,或吐或下,邪气则解而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胃气弱而未和,痰气动而上逆也。旋覆花咸温,行水下气;代赭石味苦质重,能坠痰降气;半夏、生姜辛温,人参、大枣、甘草、甘温,合而用之,所以和胃气而止虚逆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表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心气大虚,余邪结于心下,心气不得降而然也。心为君主,寒为贼邪,表寒虽解而火不得位,故使闭塞不通,而心下痞硬;君主不安,故噫气不除耳。此方乃泻心之变剂,以心虚不可复泻心,故去芩、连、干姜辈苦寒辛热之品。心为太阳,通于夏气,旋覆花开于夏,咸能补心而软痞硬;半夏根成于夏,辛能散结气而止噫。二味得夏气之全,故用之以通心气。心本苦缓,此为贼邪伤残之后,而反苦急,故加甘草以缓之;心本欲收,今因余邪留结,而反欲散,故倍生姜以散之。虚气上逆,非得金石之重为之镇坠,则痞硬不能遽消,而噫气无能顿止。代赭秉南方之赤色,人通于心,坚可除痞,重可除噫,用以为佐,急治其标也。人参、大枣,补虚于余邪未平之时,预治其本也。扶正驱邪,神自安。若用芩、连以泻心,能保微阳之不灭哉?旋覆、半夏作汤,调代赭末,治顽痰结于胸膈,或涎沫上涌者最佳。挟虚者加人参甚效。 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注〕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设表里俱清,自然胃和思食而愈。今邪虽解,而心下痞硬,胃虚结也;噫气不除,胃气逆也。然治痞之法,无出诸泻心汤。故于生姜泻心汤方中,去芩、连、干姜,以病解无寒热之邪也。佐旋覆、代赭石者,所以补虚宣气,涤饮镇逆也。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汗吐下后病已解,而尚有痞、噫之证未除者,不可不备其治法。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中气伤而虚气上逆也,上逆也,以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此节言治病后之余邪,宜于补养中寓散满镇逆之法。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伤寒与上条同,惟汗吐下先后不同。后发汗则夺其营血,先发汗未尝夺营血也,不过发水谷之悍气而已,若吐若下,徒多此二举,以扫荡余邪,解后又惹出风潮矣。书心下痞硬,非明明邪气阳气俱未解哉。未解以前病在表,既竭上焦之卫气以解表,发汗非无裨于太阳,若吐下转牵入其病形,宜乎痞硬不在表解之前,转在表解之后。上文下利不止是卫气不能出,硬中有卫气在,本证解后不愈是卫气不能续,硬中无卫气在,只熏有噫气而已。'噫'字从音呃,噫而不干,嗳气之密者也。《金匮》谓上焦竭善噫,卫出上焦,卫气除故噫气不除,不除则着,着则硬,非止阳气硬也。上条营气变为痿,本条卫气变为噫,犹乎胃气变为客,水气变为雷,诸气皆迷离于若隐若现之中,此其所以谓之痞也。痞证不明言阳气内陷,心下因硬者,其硬因非一气所能尽,与结胸之硬有异同。且或硬或不硬之内客,非予人以共见也,医者除汗吐下三法外,遑敢以他药尝试乎?就以本证论,即服泻心汤,尚有遗也。上条长沙不主治,人将束手以待其痿,脱令本条不出方,吾欲掩卷矣。旋覆代赭石汤主之句,详注方后。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伤寒,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者,以发汗而解;胸痞气冲,胃中有湿痰,吐之而解;病传阳明,潮热而渴者,下之而解。解后当无余病矣。然卒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正与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略相似。但彼为表解之后,里水未尽,下渗大肠而见腹中雷鸣下利,故宜生姜泻心汤,以消痞而止利。此证但见胃气不和,绝无水湿下渗之弊,然则噫气不除,其为湿痰壅阻无疑。方用旋覆、代赭以降逆,半夏、生姜以去痰,人参、甘草、大枣以补虚而和中,则湿痰去而痞自消,中脘和而噫气不作矣。惟其证情相似,故方治略同,有虚气而无实热,故但用旋覆、代赭以降逆,无需泄热之苓、连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此条亦误。既云汗吐若下而病解,是汗吐下不误,不当见心下痞,噫气不除。既见心下痞,噫气不除,是必汗吐下有未当者在。详痞与噫,皆下之过当之反应,是汗吐不误,下必有误。既云噫气与上条气上冲咽喉是同一蹊径,不过有轻重之辨。既是气上冲,便不当镇坠,强镇则反应愈剧,故旋复代赭不适用。喻昌《寓意草》极言旋复代赭之神,屡用不一用。然吾见近人用之,多不效,而反剧。见上逆即用镇坠之药,医理固不如是简单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按此以上三条,乃辨痞证后半转变,和救治方法。此条为泻心的变证,故用泻心的变法。前条赤石脂禹余粮,填固其下。此条代赭石,镇摄其中,从下治,从中治,与五泻心不离黄连,从上治的,颇有分别。且此方和上方,不惟不用黄连,并不用黄苓大黄。亦不用千姜。整个离脱泻心方制,故日变法。三条均有心下痞梗字样。痞按之自濡,前已明白昭示。此三条三鞭字,与前百五十条糯字,一濡一鞭,恰恰相反,缘三条均是痞的误治变证。可知纯单痞证,不显鞭象。十枣汤有鞭,因为夹水,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有鞭,均因爽食,故曰变证。此条解后二字易着眼,见得汗吐下次序,既未紊乱,治疗方法,又正合拍。既在解之后,外证外解,病当愈乃不愈。不愈,有表解可攻里之文,乃不用攻,更耐寻味。所以然者,表虽全解,里未大和,虽去痛利烦满等证,似痞非痞,不痞亦痞,中气未复,尚有噫气不除余疾存在。噫,集靓叹声,说文饱食思也。言食饱气阻,思叹息以舒之。痞证非饱食,而气哽于中,俨与饱食噫气无异。似此上无可泻,中无可攻,辛苦开降,以刚药变胃而不为胃变,亦扣不着。或谓此为生姜泻心证,不知生泻心证,服彼汤不愈。可续服此汤。本旋复代赭石证。服此汤不愈,决不可续服彼汤。这个分际,所当辨认。喻嘉 言善用此方,分用合用,先用后用,各其极妙。虽是从病情上体会出,不是从病理上融化出。而事实的经验。愈互证学理的精确。其实泻心非泻,亦非泻心。不过调其阴阳,济其水火,既欲由上而交于下,又欲由下而交于上。一言蔽之,降纳而已。黄连大黄降以味,旋复代赭降以质。方药虽出泻心之外,意义仍归泻心之中。变而不失其正,特非泛泛者所能深入领会。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这个方药我们在临床上应用,用于一般的胃的疾患。它(旋覆代赭汤)这个“嗳气不除”,与上边生姜泻心汤的“噫气食臭”不同之点:那一个(生姜泻心汤)是“有下利”;这个(旋覆代赭汤)“没有下利”,反倒治大便干,对大便秘结很起作用。因为其中旋覆、代赭往下行的力量相当大。 “嗳气”这种胃的疾患,我们也用橘皮,像橘枳姜汤(枳实、橘皮、生姜)也治嗳气。那个嗳气(橘枳姜汤)是觉着这块儿闷,打嗝舒服,希望打嗝才好呢,所以那种嗳气是橘皮证。咱们用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像一般的胃不好,食欲不振,有些逆气,可是打嗝却比较舒服,主要以痞闷为主,则用茯苓饮就好,茯苓饮是健胃行气利水。讲到后面的《金匮要略》有那个方子(茯苓饮)。 旋覆代赭汤则是苦于打嗝儿,嗳气不除嘛,打嗝则难受。所以这个方剂有用于治噎膈的机会。就是咱们说的胃、食道发炎甚至于癌症,嗳逆得相当凶,大有用(旋覆代赭汤)的机会。尤其胃泛酸、胃痛、打嗝儿,若是大便干,这个方子也好使。但是酸太多可以加乌贼骨,挺好使,我常用这个药。可是要注意,大便稀不行啊。大便稀用茯苓饮比较好。 这几个方子都是常用的方子,苦于嗳气,所以搁个“嗳气不除”,也就是说,吃其他的药嗳气不止,需要用这一个方药(旋覆代赭汤)。方中也有人参,所以也有心下痞硬啊。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患伤寒病,经过发汗,或者催吐、泻下等方法,已经痊愈了,后来发生胃部胀满,并不断地噫气,这是慢性胃炎症,可以选用旋覆代赭汤来治疗。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伤寒经发汗、或吐、或下的方法治疗之后,虽表证已解,但脾胃受伤,腐熟运化功能失职,则痰饮内生;土虚木乘,夹痰犯胃,则脾胃不和,升降不利,气机痞塞,胃气上逆,故见心下痞硬,而噫气不除。“噫气不除”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噫气频作,持续不断,久久不能除掉,言其噫气之重;二是虽噫气频作,但心下痞不能解除;三是或曾用泻心汤治疗,而噫气仍然不除。噫气不除是本病的主证,据病情推断,其病机还不仅仅是脾胃不和,痰气痞塞,而且一定挟有肝气上逆,即所谓“土虚而木来乘之”之机。此证再用泻心汤类,将无济于事,必须用调和脾胃、消散痰饮和镇肝降逆的药物方可取效。故以旋覆代赭石汤治疗。 旋覆代赭石汤以旋覆花为主药。凡花者质轻而在上,故有上行的作用,而旋覆花味咸又有下降的作用。升降出入乃气机运行之常道,升降利则气机畅。旋覆花能升能降,既能疏肝利肺,又能散凝结之气而治心下之痞;代赭石是一种矿物药,入肝经有镇肝降逆的作用,配旋覆花之疏利,使肝气条达而下行为顺;半夏、生姜辛辣之品,健胃散水,去痰饮之凝结,故有消痰涤饮、降逆和胃的作用;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而有强主弱客之义,诸药配伍,既治痰气,又疏肝气,同时还补脾胃之气,扶正与祛邪并用,使脾胃调和,气机舒畅,痰气得消,则痞噫自除。 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因本方属和解之剂,故在煎服时,要去滓重煎,取其药性之和合;二、用药剂量要注意生姜与代赭石的比例,病变重点在于胃,因此要重用生姜以健胃祛痰消痞;而代赭石剂量宜小不宜大,以免其质重直走下焦,而影响疗效;三、妇女妊娠呕吐者,不可用本方,以免代赭石之重镇,有害胎气。 以上几点值得注意,但在临床上对具体问题还要作具体分析,辨其证而施其用。比如食管疾患者,主要表现为噎膈、反胃、呕吐的,用本方时就应重用代赭石以加强其重镇的作用。本方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很广,特别是用于妇女因情绪波动而引起的肝胃不和之证疗效甚佳。临床实践证明,用于治疗嗳气不除,不兼有心下痞硬的病证同样有较理想的效果,也可用于治疗呕吐等证。 倪海厦《伤寒论》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一个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只有心下痞鞕,噫气,没有其它症状,单纯的噫气。 旋覆代赭石汤通常在肠胃科里面,旋覆花和代赭石是中医去热痰的药,发汗、吐、下都没有把痰去掉,痰还是梗在中间,这噫气和甘草泻心汤的噫气不一样,甘草泻心汤完全是虚噫,这旋覆代赭石汤是有痰饮在里面,以「旋覆花」软坚化结,就是软化痰的硬块,以「代赭石」降逆止噫;旋覆代赭石汤用在病人常常感到反胃恶心,里面有痰吐不出来,肠胃又虚掉了。现在说的胃酸逆流、火烧心的症状,只要用旋覆代赭石汤,往往是一剂就好了。起因是因为精制糖做成甜食吃太多了,所以开了药方之后,还要吩咐病人戒绝由精制糖类所做成的甜食。 【餐英馆治疗杂话】曰:周扬俊曰:「治反胃噫气,气逆不降者,有神效」,谓已用「生姜泻心汤」而噫气不除者,为虚气之逆,宜用此方镇压之意。旋覆代赭石汤就是经方里面镇逆用的,这时候里面恶心反胃的感觉很强,光靠半夏都不能止呕,就要靠旋覆花和代赭石下去,半夏止呕最重要是在「水呕」,对「痰呕」力量嫌不足,所以这时候要用旋覆花和代赭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