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节 公孙穴:调理脾胃的“全能穴”
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的重要穴位,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被誉为“健脾和胃第一穴”。中医认为,公孙穴通冲脉,能调节气血、缓解腹痛、改善消化问题,同时对妇科疾病也有辅助调理作用。日常按压或艾灸此穴,可帮助缓解多种不适症状,尤其适合脾胃虚弱人群。 接下来,随小编一起探究一下这个穴位的功效作用吧! 【古文摘要】 《针灸大成》主寒疟,不嗜食,痫气,好太息,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头面肿起,烦心狂言,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甲乙经》:“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己乃衰,即取公孙及井俞。 《灵枢·经脉》:“去本节之后一寸”; 365建站《医学入门》:“太白后一寸陷中”; 《循经考穴编》:“赤白肉际。”《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释义归经】 出《灵枢。本输》。足太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归属足太阴脾经,有缓解治疗腹胀、胃痛、肠鸣、胸闷、心痛、脚气等作用。【穴位含义】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在此化为天部的水湿风气。【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富含水湿的风气。【运行规律】循脾经上传商丘穴及传于胃经。【功能作用】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作用功效】 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 ![]() 【主治病症】 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心烦、失眠、腹胀、食不化、脚气、足踝痛、月经不调、颜面水肿等。 【准确位置】 【具体位置】位于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 图片 【取穴方法】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内侧,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足弓),在弓形骨后端下缘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配伍】 1、公孙穴配丰隆穴、膻中穴、中魁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要治呕吐、眩晕;2、公孙穴配解溪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要治胃脘胀痛;3、公孙穴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4、公孙穴配束骨穴、八风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5、公孙穴配支沟穴、章门穴、阳陵泉穴,主要治疗胁肋下痛;6、公孙穴配足三里穴、滑肉门穴、太白穴,治胃痛;7、公孙穴配滑肉门穴、三阴交穴、肾俞穴、命门穴,治月经不调。8、公孙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主治胃脘胀痛;公孙穴配丰隆穴、膻中穴主治呕吐、眩晕;9、公孙穴配合天枢穴、梁丘穴、丰隆穴,针刺得气,平补平泻,天枢加电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治疗单纯性肥胖;10、公孙穴配合谷穴、内关穴,针刺得气,用电针治疗仪分别连接于双侧同名穴,每次20分钟,10-20天为一疗程,治原发性低血压。【穴位疗法】 【针刺方法】公孙穴,直刺0.5-1寸。【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公孙穴5~20分钟,每日一次,可治疗呕吐、水肿、胃痛等。【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指尖用力掐揉公孙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改善腹痛。特效按摩中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穴,以有酸胀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注意事项】上述操作恐有风险,请让专业人士或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操作。 【适用人群】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 痛经、月经不调的女性。 长期压力大、失眠人群。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慢性胃病或胃痛反复发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