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秘籍 宽仁·特色技术⑥|“单孔”微创突破“脊柱外科禁区”,胸椎管狭窄患者术后三天下床走路!
下肢麻木疼痛,僵硬得走不动路,像灌了铅一样……因患少见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荣昌66岁的邓女士被这个“脊柱隐形杀手”困扰许久。庆幸的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的一项前沿技术,仅凭一个1.8厘米的微小单孔,便让她术后三天站立行走,康复路充满光明。 ![]() 半年前,邓女士因双腿不适加剧在当地就医,原以为是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却最终被诊断为胸椎管狭窄症。医生建议通过“全麻、切除多节椎板、植入螺钉固定”的传统手术,不仅创伤大,术后还可能引发脑脊液漏甚至瘫痪。“宁愿瘫痪也不做手术!”她坚决拒绝。绝望之际,儿子打听到重医附二院楚磊教授团队擅长微创技术,一家人立即赶往重庆。 手术看似简单,其实极具风险。“胸椎手术是脊柱外科的‘禁区’,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楚磊教授坦言,考虑到邓女士的情况,他决定采用国内领先的“单孔非同轴脊柱内镜系统”。这项技术融合单侧双通道内镜与椎间孔镜的优势,仅需钥匙孔大小的切口,便能在放大10倍的超清视野下精准操作。术中,楚磊教授团队像“神经拆弹专家”般谨慎,借助水介质冲洗减少出血,配合局部麻醉与清醒的邓女士实时沟通。“她说脚麻,我们就知道碰到神经边界,立即调整。”术后即刻,神经根得到了充分减压松解。术后第一天,双腿疼痛大幅缓解,第三天下肢肌力恢复正常,已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 “再休养两个月,就能完全回归正常生活!”出院时,邓女士对楚磊教授团队的精湛医术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据介绍,与传统手术相比,这项技术不仅将切口从十几厘米缩至不足2厘米,更将康复周期从数月压缩至数日。“患者术中保持清醒,我们能通过实时反馈避开神经,安全性大幅提升。”楚磊教授解释,由于病例少见、技术要求高,目前国内开展该技术的医疗机构并不多。作为重庆最早开展胸椎内镜技术的微创专家,他自2012年至今已为百余例患者解除病痛,此次手术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该技术在复杂脊柱疾病中的突破性价值。 值得警惕的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一种少见但致残率极高的脊柱疾病,因症状与腰椎疾病高度相似,极易误诊漏诊。“许多患者拖到下肢瘫痪才确诊,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楚磊教授强调,若出现下肢无力、麻木或行走困难,需尽早通过核磁共振和CT排查胸椎问题,“微创技术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选择。”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就医指南》》 挂号方式:重医附二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智慧服务——预约挂号——重医附二院江南院区——江南脊柱外科门诊/江南疼痛门诊 365建站门诊时间:楚磊教授门诊:周一上午(江南脊柱外科门诊)、周四上午(江南疼痛门诊) (资讯) (文/ 向娇) 编辑:周晋羽责编:王峻 审核:毛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