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方案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第六章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图片 第三节 温经散寒 温经散寒适应的病证跟外寒有关,外寒直中,越过体表皮毛,主要涉及经络、肌肉、骨节,出现寒邪为患为主的证候。外寒直中,同时也有体内的阳气不足,内寒招致外寒这样一种常见的可能。所以从它的基本病机来看,寒邪直中,寒滞经脉,引起了血脉不利,血脉运行不通,不通则痛,产生以疼痛为特点的一类病证,包括痹证。另外,寒凝经脉,气血瘀滞,也可以产生像阴疽一类的阴盛的疮疡。总的病机是寒滞经脉,引起血脉不通,气血瘀滞。当然寒滞经脉有外邪直中,也有体内正气亏虚,特别是阳气亏虚,阴血不足,正虚的特点。 图片 图片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 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去皮(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3g) 甘草二两,炙(6g) 通草二两(6g) 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图片 图片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伤寒论》的当归四逆汤是主治寒伤血脉,血脉凝滞的常用方。 图片 图片 病机分析: 当归四逆汤证的基础,一般认为本身就有阳气不足,阴血也不足,所以有的书说它血虚受寒,自身阳气也不足。阳气不足,阴血不足,感受寒邪,所以既有体质的阴阳两虚的特点,又有外邪直中的因素。从病机分析来说,外邪直中和体内本身阳虚不温,造成手足厥寒,舌淡苔白。寒性收引凝滞,造成血脉不通,脉道不通,所以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感受寒邪,血脉不通,出现脉虚欲绝。在《伤寒论》,这个方的主证以手足厥寒体现阳虚,脉细欲绝,体现阴血不足,寒凝血滞则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 这个证候多见于寒邪直中后产生的一种手足厥寒兼有疼痛,包括像冻疮、冻伤,以及痹证受寒发作,可以是手足、腰腿骨节由于寒邪凝滞,阴血不足产生痹证。这个方在临床上治疗冻疮、冻伤很多。在过去全国研究治疗冻伤的时候,当归四逆汤是很受重视的一个方。 图片 图片 治法: 这个方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反映了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养血通脉是考虑血脉瘀滞不通和疼痛,或者针对脉细欲绝,体现出血行不畅,本方能养血通脉。 图片 图片 方义分析: 当归和桂枝联合作君药。桂枝有温阳作用,也有散寒作用。对外寒来讲,有温经散寒作用,对本身内在阳气不足,有温阳作用,同时它也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当归养血活血,针对了血脉瘀滞,血脉不通,血虚血滞的特点。 以细辛和白芍作为臣药。细辛增强桂枝的温散作用,增强桂枝助阳,温散寒邪。芍药和当归协同,有益阴养血,缓急止痛作用。 佐药用通草,可以通利血脉,偏于寒性,制约桂枝、细辛的温燥。这里的通草很多人认为是木通,因为在唐以前,木通都写为通草,而木通是在唐代的《药性论》开始提出来的,从唐以后,通草和木通分开了。这个方是东汉张仲景的,当时很多写的通草实际上是木通。通草能通利血脉,减少桂枝、细辛温燥之性。大枣和甘草益气健脾养血。甘草调和诸药。这个方体现了温经散寒和养血通脉相结合。针对体质上阳气不足,阴血也不足,感受外寒,引起了血脉凝滞产生的一系列病证。 现在用得较多的涉及像冻伤、冻疮、痹证、妇科痛经,这一方面用得比较多。当涉及脾胃,肝脾不和,兼有胃脘痛、呕吐、吞酸这类,可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这个方建立在桂枝汤的基本结构上,阴阳双向调节,它仍然有桂枝、芍药阴阳双向调节的架构,但由于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主,所以当归四逆汤从这个方本意,强调血脉瘀滞,阳虚失于温通,因此里面的生姜这类就没有用。如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用到内在脏腑,特别涉及胃气,生姜和胃降逆,温里,有温里散寒,和胃降逆的作用,所以这个变化,什么时候去掉,什么时候加进来,反映出对于药物特点的运用。因为一般来讲,用到生姜和胃降逆来说,刚才我们说到和吴茱萸的相配有它特点,而且用量上要偏大,和胃降逆作用才强,它用来协助温散表邪,或者调和气血,调营卫量都较小。 图片 图片 类方比较: 《伤寒论》上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都是以四逆见证命名的方子。从四逆的特点上、病机上、治法上可以进行比较。四逆汤是典型的四肢厥逆,冷过足膝;四逆散的手足失温,是阳气不能布散造成的,范围很小,仅仅是手足,指头还是微温的;当归四逆汤,有的说是手足厥寒,不是厥逆,所以冷的程度没有四逆汤重,范围也较小,在手足不冷过足膝。同时这三个方证的病机不同:四逆汤是心肾阳虚,特别是肾阳虚衰以后,阳气的根本不足,热的来源根本亏虚,所以这是自身体质,阳气亏损造成的;四逆散是阳气被郁,气机阻滞,清阳不能实四肢造成的;当归四逆汤的病机是由于外有寒邪,内在阳气不足,但是受外寒引起,血脉瘀滞造成四肢厥寒。所以从病机上是不同的。治法方面:四逆散证从《伤寒论》来讲,是外邪入里郁遏阳气造成,那就要透邪解郁;四逆汤是附子、干姜温阳,通过温脾肾阳气,温阳气的根本,来恢复阳气,解决四逆;当归四逆汤既要散外来之寒,又要温补阳气阴血,加上通脉,解除血液凝滞,这样双向调节来解决手足厥寒。所以从治法上也是不同的。《伤寒论》里的三个名方,都以四逆命名,所以要区别四逆的特点和治法特点。 图片 图片 配伍特点: 阴阳并调。这个方建立在桂枝汤的基本结构上,阴阳双向调节,它阴阳并调,以散寒为主,温补结合,补中寓通,有活血通经的作用。 图片 图片 辨证要点: 证候要点在《伤寒论》上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但是以阳气不足,阴血不足为立足点。舌淡苔白反映出阴阳气血都不足。 图片 图片 随证加减: 现在较多用于冻伤、冻疮、痹证、妇科痛经方面。当涉及脾胃,肝脾不和,兼有胃脘痛、呕吐、吞酸这类,胃脘痛指的是以中焦虚寒为基础,这里原有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感受寒邪直中,内外寒邪结合,不通则痛,引起了胃脘痛伴随有肝脾不和,胃气上逆。往往可以加用吴茱萸、生姜,可用于吞酸;作为外有寒邪闭阻经络引起的头痛,增加活血止痛的力量。作为腰腿痛,作用主要在偏中下,所以要加祛风湿,壮腰膝这些药物。寒滞经脉方面,可见肢冷、皮肤紫黯等,涉及血脉瘀滞,治疗冻疮,常以这个方为主方。这个方还用于寒伤厥阴,也可以治疗痛经、前阴冷痛,这都是肝经循行的部位。如治疗寒伤厥阴,血脉瘀滞引起的痛经,在温经散寒基础上加一些活血止痛的桃仁、红花、川芎、香附、泽兰这一类;而厥阴受寒,诱发酸痛,可以结合乌药、茴香;肝经绕阴器,如有前阴冷痛,可加乌药、川楝行气疏肝,乌药温肝,川楝子具有较强的疏肝行气止痛作用,可以和相应的温药相配,去性取用。 图片 图片 【附方】 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 当归三两(12g) 芍药三两(9g)甘草二两,炙(6g) 通草二两(6g) 桂枝三两,去皮(9g) 细辛三两(3g) 生姜半斤,切(12g) 吴茱萸二升(9g) 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365站群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和中止呕。主治:血虚寒凝,手足厥冷,兼寒邪在胃,呕吐腹痛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当归四逆汤的一个重要的附方,它从主治证候来讲,仍然有血虚寒凝,手足逆冷,同时它有内证,寒邪直中,泛胃呕吐,腹痛,加吴茱萸、生姜往往还有制酸的作用。 2.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4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功效和当归四逆汤类似,它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益气健脾,和血通痹的黄芪。它的主治证是一种血痹证,体现在肌肤麻木不仁,失于阴血所养。通过黄芪、桂枝和芍药双向调节,作用于体表的营卫,通过温阳和血来恢复。脉有微涩,体现出血行不畅,这个方既有散寒,又有益气养血的作用,所以能用来治疗血痹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