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
中医理论 胃阴虚证,症状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发布日期:2025-03-22 14:24 点击次数:103
一,胃阴虚证: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是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胃阴虚证是中医常见证候之一。 概念 - 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简单理解,就是胃里的津液不够,使得胃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 病因 365建站- 热病后期:患温热病后,热邪会灼伤胃阴。比如在患了长时间的发热疾病后,胃中的津液被大量消耗。 - 情志不畅:长期情绪抑郁或焦虑,气郁化火,灼伤胃阴。就像人在长期生气或者压力大的情况下,会影响胃的功能,进而损伤胃阴。 - 吐泻太过:过度的呕吐或者泄泻,使得胃中的津液大量丢失。例如,急性肠胃炎患者频繁呕吐和腹泻后可能出现胃阴虚的情况。 - 过食辛辣: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会耗伤胃阴。因为辛辣食物容易产生内热,进而灼伤胃中的津液。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症状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胃脘隐痛:胃阴不足,胃失濡养,就会出现隐隐的疼痛。这种疼痛通常是在空腹时比较明显,进食后可能会稍有缓解。 - 饥不欲食:有饥饿感,但又不想吃东西。这是因为胃中有虚火,感觉饥饿,但胃阴不足,导致没有足够的津液来消化食物,所以不想进食。 - 口燥咽干:胃阴亏虚不能上承滋润口咽,所以会出现口干、咽喉干燥的症状。 - 大便干结:胃阴不足会影响胃肠的津液输布,导致大便干结,排出困难。 - 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从舌象上看,舌头红,津液少,舌苔少或者没有舌苔;脉象是细数的,这些都是阴虚有热的典型表现。 二,中医治疗胃阴虚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中药内服 - 益胃汤:- 方剂组成及剂量(成人常用剂量):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玉竹(4.5克)。- 功效:养阴益胃。用于治疗胃阴损伤引起的胃脘部不适等症状,能够滋养胃阴,促进胃功能的恢复。- 方解: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均为滋阴药,可滋养胃阴,其中沙参、麦冬清养肺胃,生地、玉竹养阴润燥,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这些药物相互配伍,增强了滋养胃阴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一贯煎:- 方剂组成及剂量(成人常用剂量):北沙参(9克)、麦冬(9克)、当归(9克)、生地黄(18 - 30克)、枸杞子(9 - 18克)、川楝子(4.5克)。- 功效:滋阴疏肝。在滋养胃阴的同时,还可以疏理肝气,适用于肝胃阴虚的情况,对缓解胃脘疼痛、胁肋部不适等症状有效。- 方解: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滋养肝肾胃阴,当归养血活血,川楝子疏肝理气,在大队滋阴药中用少量川楝子,是为了防滋阴药腻滞,同时也可疏理肝气。-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 - 3次服用。 食疗 - 石斛粥:石斛(10克)先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煮粥。石斛能益胃生津,粳米可健脾养胃,此粥可以改善胃阴虚导致的胃脘不适。- 百合莲子羹:百合(30克)、莲子(30克)煮羹,加入适量冰糖。百合润肺养胃,莲子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对于胃阴虚引起的口干、饥不欲食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针灸推拿 - 针刺穴位: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三阴交等穴位。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穴位,能调节脾胃功能;中脘是胃之募穴,可和胃健脾;内关能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三阴交能滋阴。针刺时采用补法,可起到滋养胃阴、调节胃功能的作用。- 艾灸穴位(需谨慎):胃阴虚证一般较少使用艾灸,因为艾灸温热可能会加重阴虚。但如果伴有脾胃虚寒的表现,可以适当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起到温阳健脾的作用,但要注意观察,避免伤阴。- 推拿按摩:可轻轻按摩腹部,以中脘穴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10 - 15分钟,促进胃肠蠕动。同时点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有助于改善胃阴虚的症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